用1000港元捡漏,卖3个亿,马未都奉他为偶像的“捡漏大王”!

2025-04-01
图片
马未都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北京)

马未都在收藏领域已是赫赫有名,他所创立的观复博物馆,成为众多文物和收藏爱好者心中的圣地。众人给予他的诸多赞誉,比如“收藏大家”、“捡漏大王”,但他本人面对这些称号却一直保持着谦逊低调,在他眼中一直有着别样的衡量标准。
马未都常常提及,与民国时期的仇焱之先生相比,自己所获的荣誉实难相提并论。仇焱之,这位世界公认的中国陶瓷收藏巨擘,其收藏之路充满传奇色彩,宛如一座高耸的丰碑,矗立在收藏历史的长河中,吸引着后来者不断探寻与仰望。

图片
观复博物馆(上海)

仇焱之(1908-1980),江苏太仓人,上世纪超级大古董商。

13岁,跟随上海大古董商,朱鹤亭学艺;

民国34年,结识英国古董商,厄宝德,为其在沪,办理古玩出口托运业务;

民国35年,以200万法币,独资开设,“仇焱之文玩会”;

民国38年,赴港发展,带动了香港的文艺风尚。

上世纪50年代,仇焱之曾经用1000元港币,买下了后来震惊拍坛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少深刻隽永的收藏事迹,他的收藏品味与格调,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标杆。


图片
仇焱之,1940年于上海

当时,13 岁的仇焱之踏入上海一家古玩店,成为一个小学徒,那时的他没有想到,这便成为开启他传奇收藏生涯的序章。

彼时,他的掌柜是朱鹤亭,人称朱二爷。朱二爷虽为人小心眼,脾气也有些乖张,可在古陶瓷鉴定方面,却堪称行家里手。在朱二爷严苛的调教下,仇焱之如同一块被精心雕琢的璞玉,逐渐练就了一双古陶瓷的 “慧眼”。

此后,他自立门户,坚持秉持着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买货,不把价钱压得太低;卖货时,也不用假货蒙人。这份真诚,让他在收藏界声名鹊起,赢得了同行与中外收藏家的一致信任。


图片

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福如意大抱月瓶,六字篆书,仇焱之旧藏


仇焱之与他的师傅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收藏研究之路,他初期学古陶瓷的鉴定和买卖,后来专攻明清瓷器收藏。
得益于家学深厚的底蕴,仇焱之在古书画鉴赏方面天赋异禀,这也促使他在明清瓷器收藏研究中,极为注重古陶瓷的画工纹饰与造型。在当时,古玩鉴赏界普遍存在 “玩画不屑瓷”、“鉴瓷不研画” 这般狭隘观念的大环境下,仇焱之此举显得格外标新立异。他打破了瓷器与书画鉴赏之间的壁垒,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高屋建瓴的 “鉴瓷观”。时至今日,在鉴瓷界,仇焱之的这一理念依旧处于领先地位,持续影响着古陶瓷鉴赏与研究的发展方向。

图片
1946年,仇焱之古玩同业公会,入会表



图片
明宣德 撒蓝釉大碗,碗外壁有星星点点的白色斑点,还有清晰的龙纹和碗沿的划花,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款

抗战期间,仇焱之在北平收藏了一只大碗。

说起这只碗,它的传奇程度并不逊色于鸡缸杯。晚清时,它为一位盐运使所有,盐运使曾经家境富裕,收藏众多古董,但后来家族败落,其子孙不识货,以 5 块银元贱卖了大碗。

天津劝业场的古玩铺花 50 元买下,北平琉璃厂陶庐斋经理又以 500 元收入囊中,仇焱之购买时价格已涨到 800 元。

据说仇焱之力排众议,非常看好这件蓝釉飘白花大碗,认为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官窑孤品。在1949年,他移居海外时,这只碗,是他随身携带的几件重器之一,足见他的重视程度。


图片

香港苏富比,1980-1984《太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拍卖图录


1980 年,在香港苏富比仇焱之瓷器拍卖专场,这只碗拍出 370 万港元高价,要知道,这可是 1980 年的 370 万港元!此事震惊了整个收藏界,而这个大碗的名字就是著名的“明宣德雪花蓝釉碗”。


1000港币捡漏鸡缸杯


图片

20 世纪 50 年代的香港,彼时的收藏界风云涌动。
一场拍卖会上,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登场,它在当时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质疑声此起彼伏,甚至被不少人笃定是假货。然而,仇焱之却如黑暗中发现曙光一般,一眼便锁定了这只杯子。尽管周围充斥着怀疑的目光,他却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远超常人的敏锐观察力,坚信这只杯子绝非俗物。最终,仇焱之以 1000 元港币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
买下瓷器后,他请来了多位专家进行鉴定,最终确定这只瓷器确实是一件真品。这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价值瞬间飙升,成为了收藏界的瑰宝。

图片

据赵汝珍《古玩指南》记载,明成化窑斗彩鸡缸杯现存仅三只,极为珍贵。成化斗彩瓷器大多为官窑所制,于明代便享有极高的声誉。

     《野获编》中提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足见其珍贵程度。

清初大收藏家高江村在《成窑鸡缸歌注》中赞美道:“成窑酒杯,各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莹洁而质坚,鸡缸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生动描绘了这件艺术品的精美绝伦。


图片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左边,是买家刘益谦


1980 年 12 月,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它以 528 万港元成交,打破当时中国瓷器艺术品世界纪录,轰动一时。

三十多年后,2014 年 7 月 19 日,香港苏富比再度拍卖此杯。上海藏家刘益谦参与竞拍,现场竞争激烈,最终他以超 2.8 亿港元的价格将其带回上海,成交价令人咋舌。

两次拍卖,历经岁月,鸡缸杯价值飙升,书写收藏界神话,也见证了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


倾尽所囊“收养”中国瓷器


繁忙的收藏之余,仇焱之始终笔耕不辍,于1950年相继出版了《抗希斋珍藏明全代景德镇名瓷影谱》、《斋珍藏历代名瓷影谱》,成为国外专业人士,研究中国官窑瓷器,最有价值的书目之一。


图片


仇焱之闯荡欧美时,发现众多被八国联军劫掳的中国艺术品境况堪忧。一些后裔毫无欣赏与收藏意识,拿永宣青花碗盘随意盛物,这般暴殄天物令仇焱之痛心疾首,他难以忍受民族艺术受辱,遂萌生从僻市陋店赎回祖物的使命感。

图片

宋 官窑牡丹花型洗

2018年香港苏富比复拍以8100万港币成交


法国收藏家、古董商 Michael Beurdeley 被仇焱之的用心打动,几年间为他提供诸多中国艺术品流落信息。仇焱之每次都果断出手,购回一件件价值连城的陶瓷艺术品。然而,倾尽所有也无法买回全部祖物,但他仍竭尽全力。一方面,为流落异乡的瓷器寻觅妥善保护之所;另一方面,奔波于欧美各大博物馆、基金会、知名收藏团体与富商间,苦心撰稿,提升 “西方藏界” 对中国悠久文化及瓷器的赏识。

闻名遐迩的大卫・珀西瓦尔爵士、瑞典国王古斯塔乌・阿道尔夫、乌尔渥斯女继承人芭芭拉・哈顿的收藏,以及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精品中,不少都是仇焱之昔日牵线搭桥或 “捐赠” 而来 。


图片
明成化斗彩花鸟纹高足杯
1980年香港苏富比仇焱之专场拍品

古玩行有 “卖者不发财,藏者发大财” 一说,仇焱之这位 “全球中国古陶瓷收藏家”,以自身经历完美印证了它。功成名就后,仇焱之移居瑞士,众多故交闻讯而来,他的富丽别墅成了中西方古玩家、艺术人的欧洲游历据点。挚友张大千等人到瑞士,常把仇宅当家,或绘画博弈,或赏瓷弹戏,还相携共游,仇宅满是艺术氛围与欢声笑语。

图片
1970年代仇焱之在瑞士日内瓦家中

瓷器收藏博大精深,既需掌握海量历史文化知识,又要调动感官、想象与情感,方能感受其美,这既考验 “眼力”,更是一生的 “心力” 修炼。

仇焱之(EDWARD T.CHOW)闯荡南北,凭非凡鉴赏力,从旧货市场和僻市陋店抢救出大量艺术品。多年来,他国内外奔走,提升了世界对中国艺术品的认知。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对精美瓷器保有初心。

仇国仕(Nicolas Chow,苏富比亚洲区主席及亚洲艺术部环球主管)传承了爷爷的心性。说起与古瓷相遇,他称那是光与氛围交融、独属于他和器物的瞬间,他想把这份 “心动” 传递给同样爱瓷的藏家。

器物之美,大概就始于这纯粹的心动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