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开国大印”:国家一级文物,毛主席为它亲选字体!

2025-03-07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静静陈设着这样一个国家一级文物,它与国旗、国歌同生,见证了人民政权诞生的历史,传承着中国印信文化的章法、刀法之美,它的存在,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历史纪元。它就是熠熠生辉的共和国符号——新中国开国大印!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现存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这方印玺形制为方形圆柄,印面边长9厘米、章体厚2.5厘米、柄长10.9厘米,铜胎铸字,造型大气恢弘,印文为宋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这15个字对称严谨,印痕字迹隽秀美观,气势庄肃,印玺完成于1949年10月31日上午九时,并被启用。

图片

《国家记忆》纪录片国印形制展示


国印自诞生之后,便成为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各种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权力时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图片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任命书,用国印钤印的公文


图片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陈毅为上海市长,用国印钤印公文


那么,第一枚代表人民政府的大印是如何诞生的呢?


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周恩来委托前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叔通负责办理国印之事,并让齐燕铭协助陈叔通策划这项工作。


对书法还算精通的齐燕铭,自小就生长在北京,对琉璃厂治印行业颇为熟悉。他邀请张樾丞、顿立夫、唐醉石、魏长青等治印和刻字名家到北京饭店相聚,座谈治国印之事。在众多治印高手中只有张樾丞会刻铜印,于是大家一致推举张樾丞担当治国印之重任。


图片

张樾丞在京都的照片


张樾丞(1883~1961),名福荫,以字行,邢台新河人。青少年时期在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空余时间钻研篆艺大有所得。曾为梁启超刻“龙飞虎卧”印一举成名,还为溥仪制作了“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等8枚印。1912年,民国肇始,为历任北洋政府元首和首脑治印多枚,如段祺瑞、朱启矜、陆征祥、唐绍仪、黄郛、吴佩孚、曹汝霖等人。

张樾丞自接下了国印的设计任务后,分别用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认真画了4张印样,文字内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0多天后,张樾丞将印样交给齐燕铭,齐燕铭很快送给中央领导人和政协筹委们审阅。


图片

各个朝代国印一览图


一周后,齐燕铭把毛主席选定了宋体字印样的消息告诉了张樾丞,与此同时,政协筹委会也正式将刻制任务交给了张樾丞。张樾丞得知消息之后,激动万分,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他在送走齐燕铭后,回去对家人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张樾丞在收到确定的印样后,便开始加紧赶制:先是化铜,浇铸,然后打光,拿大锉锉,再用手工把做细的木炭磨光。此时,他的儿子张幼丞也参加了这些原料的粗加工。在一切准备工作做完后,张樾丞才开始画样,

就开了工:先是化铜,浇铸,然后打光,拿大锉锉,再用手工把做细的木炭磨光,儿子张幼丞也参加了这些原料的粗加工。这些做完后,张樾丞才开始画样,拿凿子凿,用刀子修。为力求完美,张樾丞足足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将一枚长宽各约11.6厘米的开国大印做好。

镌刻这种印玺是有特殊规矩的,刻完了不许打样留底,而且交活时印的4个角都要高出一点儿,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算是启封,所以张樾丞的手里也没有留存印样。

图片

在中央档案馆里珍藏着一份目前所见最早钤有国印的文件——“中央人民政府令:兹颁发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铜质印信壹颗”。


到8月底,中央办公厅监印官员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取印,张樾丞当着他们所有人的面,将四个角磨平,现场打出了此枚印玺的首个小样。在打磨现场,他对细节处理,让在场的所有人无不钦佩。可当工作人员拿出早早准备好的高额酬金时,张樾丞却死活都不肯要,工作人员最终只好把钱带了回去。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张樾丞还给周恩来、朱德做过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手。张樾丞为人低调,从不拿镌刻国印之事炫人,外人知道的很少。


1961年,张樾丞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


图片

《国家记忆》纪录片中,国印陈设在党史博物馆中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之后,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大印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以国家一级文物的身份,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之中,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多次展出。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峥嵘岁月,是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彰显新中国凝聚力的共和国符号。它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分享